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针对薄膜太阳能电池硅薄膜层吸收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运用金属纳米粒子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增强太阳能电池的吸收效率,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模拟计算了太阳能电池中不同厚度的硅薄膜层吸收特性,分析了不同几何参数的矩形Ag纳米粒子与Ag背反射膜对增强太阳能电池吸收效率的影响作用.计算结果表明,硅薄膜层厚度为500 nm的太阳能电池具有较高的吸收效率,通过调整Ag纳米粒子的相关参数,有效地降低了太阳电池硅薄膜表面的反射损耗,取得最大吸收增强因子为1.35.Ag背反射膜有效地降低了Ag纳米粒子硅薄膜结构的透射损耗,其最大的吸收增强因子达到1.42.
推荐文章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对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光吸收
真空蒸发法
银纳米颗粒
纳米材料有机太阳能电池吸收层能量转换效率研究
纳米材料
有机太阳能电池
吸收层
能量转换效率
材料制备
结果分析
纳米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纳米硅薄膜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沉积理论
性能
太阳能电池封装技术
太阳能电池
封装
玻璃
含氟树脂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Ag纳米粒子等离子体共振增强太阳能电池吸收
来源期刊 光电技术应用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硅薄膜 时域有限差分(FDTD) Ag纳米粒子 Ag背反射膜 等离子体共振
年,卷(期) 2020,(1) 所属期刊栏目 光电系统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26,69
页数 8页 分类号 TM914.4
字数 5898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苏未安 江西理工大学理学院 14 23 2.0 4.0
2 殷超 江西理工大学理学院 4 0 0.0 0.0
3 蒋旭 江西理工大学理学院 2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3)
参考文献  (2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6)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2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硅薄膜
时域有限差分(FDTD)
Ag纳米粒子
Ag背反射膜
等离子体共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光电技术应用
双月刊
1673-1255
12-1444/TN
大16开
天津市空港经济区纬五道9号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24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988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