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具有矿化率低、初级污泥产量大且产甲烷潜势高等优点,在实现污水厂碳中和、能源自给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引发了对该“过时”工艺的再思考、再探索.在总结高负荷活性污泥法在碳源回收方面的研究基础上,介绍了两种高负荷活性污泥法(传统高负荷活性污泥法、高负荷接触稳定法)的工艺流程及其特点;分析了碳源改向的两种途径——生物絮凝和细胞贮存;总结了泥龄、水力停留时间、溶解氧和污泥浓度等工艺参数对碳源回收率的影响;讨论了高负荷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提出了尚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态势,以期为高负荷活性污泥法的研究、设计、运行和优化等提供参考.
推荐文章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中试试验研究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城市污水
强化一级处理
絮凝
吸附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污水系统需氧量的确定
城市污水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需氧量
经验公式
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两个重要参数的理论探讨
活性污泥
负荷
泥龄
去除率
动力学负荷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用于生活污水碳源回收的研究述评
来源期刊 石油规划设计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碳源捕获 碳源改向 碳源回收 生活污水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年,卷(期) 2020,(2) 所属期刊栏目 科研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9-35
页数 7页 分类号 X703.1
字数 677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4-2970.2020.02.00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洪斌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13 1840 23.0 38.0
5 唐建军 4 5 1.0 2.0
6 贺艺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4 0 0.0 0.0
10 江海鑫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4 0 0.0 0.0
14 刘冠男 东北师范大学罗格斯纽瓦克学院 1 0 0.0 0.0
15 张丁南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碳源捕获
碳源改向
碳源回收
生活污水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石油规划设计
双月刊
1004-2970
11-2972/TE
大16开
北京海淀区志新西路3号
199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049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849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