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998年执导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毫无疑问成为战争电影的里程碑。与其他传统的战争电影不同的是,斯皮尔伯格将反抗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作为发动战争的道德基石。"大屠杀记忆"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被导演融入在电影叙事中,借此构建出更具有普世意义的民族身份认同。对《拯救大兵瑞恩》中唯一的犹太人角色梅利及关键场景的文本分析和解读,能够发现影片对纳粹大屠杀行动的"隐喻"和道德批判。导演将"大屠杀记忆"编织进电影情节中,通过描述战争的恐怖和牺牲引起观众对二战期间犹太人悲惨命运的反思。电影和其他媒体还推动了大屠杀记忆的"美国化"进程,借此构造民族身份认同。
推荐文章
国家公祭背景下"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教学意义建构
中学历史
南京大屠杀
国家公祭
教学意义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空调系统设计
空调系统
冷热源
水系统
恒温恒湿
节能
国家公祭背景下"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教学意义建构
中学历史
南京大屠杀
国家公祭
教学意义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想象与现实:《拯救大兵瑞恩》中的“大屠杀记忆”
来源期刊 美与时代:美学(下)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拯救大兵瑞恩 大屠杀记忆 民族身份
年,卷(期) 2020,(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3-125
页数 3页 分类号 J905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何琛 上海大学文学院 10 9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拯救大兵瑞恩
大屠杀记忆
民族身份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美与时代:美学(下)
月刊
1003-2592
41-1061/B
郑州市大学路75号
36-262
出版文献量(篇)
6676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