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凤阳山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南部,为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受海洋性气候和季风的影响,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预算及其物候特征的理想之地.采用位于浙江凤阳山的涡动相关通量观测系统(EC)观测的2017年(除去9月)CO2通量数据、气象数据并结合物候模型来分析本地尺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e)动态特征、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影响因子及其物候特征,结果表明:该生态系统全年扮演着碳汇的角色,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除去9月)为?89 g?m?2?a?1(以碳计),GPP总量为1377.75 g?m?2?a?1,Re总量为1288 g?m?2?a?1,GPP和Re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均呈单峰型,先增加后降低.GPP在不同的物候时期均为倒"U"型的变化趋势,而Re在夜间的生态系统呼吸略高于白天,且在日夜交替时刻会出现陡降现象.整个生态系统在174 d GPP增长率达到峰值0.25μmol?m?2?s?1,达到最大恢复率;202 d的GPP增长率为0μmol?m?2?s?1;228 d的GPP增长率最低,为?0.21μmol?m?2?s?1,达到最大衰退率.不论是日尺度还是月尺度上,GPP和Re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空气温度,日尺度上Re较GPP对环境因子的变化更加敏感;反之,在月尺度上GPP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比Re更加敏感.总体而言,凤阳山森林生态系统全年表现为碳汇,能够调节当地的二氧化碳浓度;生长季森林生态系统生长旺盛,稳定阶段的GPP与Re达到峰值;在不同的时间跨度上生态系统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
推荐文章
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的机理模拟及其与观测的比较研究
生态系统模型
森林生态系统
碳交换
涡度相关
东北森林带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服务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固碳服务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
Anselin Local Moran's I算法
东北森林带
森林生态系统可溶性碳和颗粒碳通量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无机碳
碳通量
碳循环
影响因子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方法综述
碳储量
碳循环
森林生态系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凤阳山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物候特征
来源期刊 地球环境学报 学科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碳循环 涡动协方差 环境因子 物候模型
年,卷(期) 2020,(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76-389
页数 14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7515/JEE192052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53)
共引文献  (117)
参考文献  (2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3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4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5(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6(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7(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8(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19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1(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02(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3(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4(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5(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6(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1)
2007(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5)
200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2)
200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10(4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8)
2011(4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2)
2012(3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8)
2013(4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8)
2014(3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3)
2015(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2)
2016(38)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4)
2017(2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8(10)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森林生态系统
碳循环
涡动协方差
环境因子
物候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球环境学报
双月刊
1674-9901
61-1482/X
大16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雁翔路97号
201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9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139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