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通过对西南地区干热河谷的形成过程及其相关的气候、土壤、植被和微生物共生系统进行分析,探讨进一步实现森林重建的相关问题.笔者认为:干热河谷现有植被是植物与当地环境经历数百万年的协同进化形成的,地质历史上和人类历史上记载的植被类型不能作为当前植被恢复的终极目标.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目标树种和生态效果的确定,应与当地的生态容量相适应,采取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策略,对于极端困难地段不应盲目追求恢复森林.植被恢复区所处的生物气候条件和土壤地质条件决定了该区域的生态容量,对于不同树种有所差异,一旦超出了该树种相对应的生态承载力,不管造林成活率和造林保存率有多高,随着林分郁闭度的提高,树木个体的竞争不断加剧,有些树木会逐渐死亡,树种特性和生态容量将决定最终形成的森林生物量和林分密度.适地适树是植被工作的基本原则,抗旱保水技术只能帮助树木避免短期的气候波动所造成的土壤干旱对苗木的胁迫,是适地适树基础上的辅助措施,并不能保证在不适宜造林的地区实现森林恢复.因此,植被恢复的验收标准应该根据不同树种和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推荐文章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金沙江干热河谷
植被恢复
存在问题
乡土种
植被恢复对干热河谷退化土壤改良的影响
土壤改良
植被恢复
自然恢复
造林
树种
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生态安全问题探析
生态安全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
可持续发展
干热河谷主要植被恢复树种蒸腾作用
干热河谷
植被恢复
蒸腾作用
日变化
季节变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干热河谷的形成特征与植被恢复相关问题探析
来源期刊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干热河谷 气候 土壤 植被演替 植被恢复
年,卷(期) 2020,(3) 所属期刊栏目 特约稿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
页数 8页 分类号 S725
字数 811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929/j.swfu.20200308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唐军荣 西南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重点实验室 34 130 8.0 10.0
2 马焕成 西南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重点实验室 48 330 8.0 16.0
3 伍建榕 西南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重点实验室 43 117 6.0 8.0
4 郑艳玲 西南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重点实验室 13 75 4.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51)
共引文献  (350)
参考文献  (3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9(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0(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3(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4(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5(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6(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1997(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8(2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5)
19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0(3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0)
2001(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2(1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3(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4(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5(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6(1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7(2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8(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9(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0(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2(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3(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4(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5(2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16(2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17(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8(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干热河谷
气候
土壤
植被演替
植被恢复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双月刊
2095-1914
53-1218/S
云南昆明小坝白龙寺300号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848
总下载数(次)
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