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了提高铜离子检测的灵敏度,以氯仿和二乙胺为前驱体,通过温和的一锅合成法快速合成了红色荧光碳量子点,并对该碳量子点的形貌、结构、组成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EDTA对铜离子的配位作用,探究了铜离子对碳量子点荧光猝灭的机理.为了更好地研究条件因素对Cu2+猝灭碳量子点荧光的影响,分别对pH、离子强度和反应时间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碳量子点水溶性好、粒径较均匀,对铜离子有明显的荧光强度猝灭响应,检测线性范围为0.01 ~ 150.00 μmol·L-1,检测限低至3.4 nmol·L-1.在最佳试验条件下,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0% ~ 110%,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实际水样检测.
推荐文章
高荧光量子产率碳点的制备并用于Cu2+灵敏检测、荧光绘画和细胞成像
碳点
高荧光量子产率
Cu2+传感
荧光绘画
细胞成像
可视化黄色荧光石油焦基碳量子点高效检测Cu2+
石油焦
碳量子点
黄色荧光
快速检测
Cu2+检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在Cu2+检测中的应用
来源期刊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碳量子点 Cu2+ 荧光 传感器 静态猝灭
年,卷(期) 2020,(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40-445
页数 6页 分类号 X132
字数 411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7775.2020.04.01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丽 江苏大学药学院 36 133 8.0 9.0
2 梁国熙 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6 18 2.0 4.0
3 卢庆 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5 5 1.0 2.0
4 潘常刚 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1 0 0.0 0.0
5 黎彩琦 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1)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3(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4(1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5(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6(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7(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8(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碳量子点
Cu2+
荧光
传感器
静态猝灭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1671-7775
32-1668/N
大16开
江苏省镇江市梦溪园巷30号
28-83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980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3102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