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9年12月以来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疫情逐渐加重并演变为一场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并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2020年2月11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冠状病毒研究小组发表论文手稿,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的姊妹病毒,将其正式命名为2019 新型冠状病毒(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1].同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2019-nCoV 感染的肺炎正式定名为冠状病毒病2019 (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2019-nCoV是一种已知可导致人类呼吸系统感染的冠状病毒.钟南山团队对其感染者临床特征的研究表明,该病毒的潜伏期中位数是3 d,最短为0 d,最长可达24 d.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与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相比较,COVID-19 的致死率较低,但传染性更强.值得特别关注的是,SARS和MERS都曾在医疗机构内流行,并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甚至直接导致医务人员和普通住院患者的死亡[2].近期,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一篇最新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同样指出,由医院相关性传播所导致的COVID-19并不少见,占所报道病例的41. 3%(57/138),其中医护人员感染40 例(29%),住院患者感染17例(12. 3%) [3].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会造成相关人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4].所以,心理干预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的心理失衡时意义重大[5].作为一名骨伤科医护工作者,除了熟悉COVID-19病毒的防治知识,认真思考如何在疫情笼罩之下安全有效地开展临床医护工作以外,还得在患者面对创伤和疫情,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应激时,妥善处置,以避免其产生创伤后心理应急障碍,帮助患者更早更好地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