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了Dmol3模块对几种不同元素(Fe、Ni、Cu、Zn、Pd和Si)掺杂MoS2所形成的单原子催化剂的性能进行了第一性原理计算.首先分析了掺杂元素与载体之间的结合强度,发现Fe、Ni和Si与MoS2具有良好的结合稳定性.另外,分析了几种X-MoS2对CO催化氧化的性能,计算比较了对CO和O2的吸附能,遵循顺序如下:Pd<Cu<Ni<Fe<Si.其中,Si-MoS2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性质,对O2的吸附能最大且明显高于CO.通过E-R机理分析表明,这将有利于O2在催化活性位点被高效活化,保证下一步CO氧化反应的进行.通过局域态密度分析,与CO相比,在费米能级附近Si和O2产生的相互作用明显更强,其对O2的吸附作用也更强.Si掺杂MoS2具有成为CO氧化反应催化剂的潜力.
推荐文章
Au/CeO2催化CO氧化反应行为研究
二氧化铈
金/二氧化铈
一氧化碳氧化
预处理
脉冲反应
掺杂元素对TiO2/SO2-4固体酸特性的影响
固体酸
TiO2-MxOy/SO2-4
酯交换
表征
CuCoOx/TiO2催化氧化CO性能
CuCoOx/TiO2
一氧化碳
催化氧化
尖晶石
CO2催化氧化乙烷的研究进展
二氧化碳
氧化剂
催化氧化
乙烷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元素掺杂M oS2对CO催化氧化的计算研究
来源期刊 人工晶体学报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MoS2 掺杂 CO 催化 第一性原理计算
年,卷(期) 2020,(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72-676
页数 5页 分类号 O643.36
字数 2453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连明磊 六盘水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105 219 7.0 9.0
2 王克良 六盘水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67 80 5.0 6.0
3 李静 六盘水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43 59 5.0 6.0
4 范佳鑫 六盘水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20 70 5.0 7.0
5 黄禹 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7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3)
共引文献  (1)
参考文献  (1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5(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6(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7(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8(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MoS2
掺杂
CO
催化
第一性原理计算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人工晶体学报
月刊
1000-985X
11-2637/O7
16开
北京朝阳区红松园1号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北京733信箱
197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423
总下载数(次)
16
总被引数(次)
3802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