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屈光状态儿童应用盐酸环喷托酯(cyclopentolate hydrochloride,CH)滴眼后1 h内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与瞳孔直径(pupil diameter,PD)达到稳定所需时间及变化幅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9月首次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视光门诊就诊,拟诊断为屈光不正,需要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的患儿56例100眼.根据末次测量的SE将患儿分为3组:(1)近视组(40眼):SE<-0.50 D;(2)正视组(29眼):-0.50 D≤SE≤+0.50 D;(3)远视组(31眼):SE>+0.50 D.在第一滴CH滴眼前和滴眼后1 h内,由同一名研究人员分别应用自动电脑验光仪(精度0.13 D)和红外瞳孔计(精度0.01 mm)监测SE和PD的动态变化,每5 min监测1次,共计13次.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确定不同屈光状态组SE与PD达到稳定所需时间;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屈光状态组SE和PD变化幅度差异;通过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寻找SE及PD变化幅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近视组在第一滴CH滴眼30 min之后(包括30 min),SE峰值与各观察时间点SE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差值均不超过0.04 D;正视组在第一滴CH滴眼30 min之后(包括30 min),SE峰值与各观察时间点SE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差值均不超过0.13 D;远视组在第一滴CH滴眼35 min之后(包括35 min),SE峰值与各观察时间点SE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差值均不超过0.07 D.总体上,95眼(95%)在第一滴CH滴眼后1 h内SE峰值与SE在第一滴CH滴眼后35 min时的测量值之间差异不超过0.25 D.近视组在第一滴CH滴眼后55 min内(包括55 min),PD峰值与各观察时间点PD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在55 min时差异(0.07 mm)无临床意义;正视组在第一滴CH滴眼后55 min内(包括55 min),PD峰值与各观察时间点PD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在55 min时差异(0.05 mm)无临床意义;远视组在第一滴CH滴眼后55 min内(包括55 min),PD峰值与各观察时间点PD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在55 min时差异(0.06 mm)无临床意义.总体上,86眼(86%)在第一滴CH滴眼后1 h内PD峰值与PD在第一滴CH滴眼后55 min时的测量值之间差异不超过0.10 mm.Pearson双变量线性相关分析显示,SE变化幅度与眼轴长度(r=-0.445,P<0.001)、年龄(r=-0.225,P=0.024)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末次SE(r=0.543,P<0.001)、初始SE(r=0.297,P=0.003)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性别(r=0.113,P=0.262)、眼压(r=-0.142,P=0.158)均无相关性.PD变化幅度与初始PD(r=-0.583,P<0.001)呈显著负相关,与年龄(r=-0.008,P=0.933)、性别(r=0.005,P=0.957)、眼压(r=-0.139,P=0.167)、眼轴长度(r=-0.020,P=0.843)、末次PD(r=-0.003,P=0.979)均无相关性.本研究全程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CH用于6~15岁儿童时,SE早于PD达到稳定.睫状肌麻痹验光无需等到瞳孔充分散大,可在第一滴CH滴眼35 min后进行.CH对于年龄小和远视的儿童睫状肌麻痹作用更强,对于初始瞳孔越小的儿童瞳孔散大作用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