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我国古典文学界普遍认为《陌上桑》是汉乐府诗中最具艺术魅力的一首,也是中国古代最脍炙人口的诗歌之一. 这首诗产生于民间,由当时的乐府搜集、加工并定型.随晋朝崔豹《古今注》的介绍,特别是梁代沈约《宋书·乐志》和陈代徐陵《玉台新咏》的选录,历朝历代的研究者甚众.就主题研究而言,已经有了多种观点."道德爱情说"是古代的传统观点,20世纪以来仍有学者承袭. 郑宾于认为该诗既表现一般男子对女子倾慕的心理,也表现女子对丈夫始终保持贞洁的态度. ①此说现在有两个分支:一是侧重于道德,认为是表现汉代妇女的道德观念;②一是侧重于爱情,认为是表现罗敷对爱情的坚贞与专一. ③"反抗强暴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主流观点,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程千帆《古诗今选》、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等都持此说."揭露歌颂说"是继"反抗强暴说"之后的主流观点,北京师大《简明中国文学史》认为是揭露上层官吏无耻,歌颂平民女子勇敢与坚贞;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认为是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罗敷,嘲笑、鞭挞好色无行的使君. 桑建中持"理想愿望说",认为是描写罗敷的美,歌颂其优良品质,表现劳动人民美好的理想与愿望. ④林健持"审美理想说",认为是通过写罗敷的美以表达特定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 ⑤蔡鸿恩和涂殷康都持"意识觉醒说",认为是表现正好处在觉醒过程中的女性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坚持独立人格,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民主意识. ⑥以上众说纷纭、似是而非的主题观,由于指导思想与认识方法上的局限性与片面性、 表象化与简单化,都不能令人信服甚至难以自圆其说. 要正确把握《陌上桑》的主题,就必须克服指导思想与认识方法上的上述误区,重新对其做出更客观全面、更深入本质的解释.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审视人性的复杂性与合理性——汉乐府《陌上桑》主题新解
来源期刊 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20,(8) 所属期刊栏目 文本解读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6-57
页数 2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赵乔翔 42 81 5.0 8.0
2 李诗晨 2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
月刊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25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277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