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混播是高寒地区栽培草地建植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天祝县进行大田试验,探究不同混播比例的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100:0、70:30、50:50、30:70、0:100)栽培草地的生长动态及种间关系的变化.建植第1年,混播群落生物量于生长季末期达到最大,当红豆草和垂穗披碱草混播比例为70:30时,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值较高,地上总生物量最大,为3172.2 kg·hm-2,此时红豆草、垂穗披碱草间竞争关系较弱,两者竞争比率(competitive ratio,CR)值接近于1,混播群落的真实产量损失(actual yield loss,AYL)值接近于0或小于0.建植第2年,6月时混播群落绝对株高及自然株高较低,混播比例为30:70的处理红豆草CR值、侵略强度(aggressivity,A)值大于垂穗披碱草,随着混播群落不断生长,红豆草、垂穗披碱草绝对株高及自然株高发生变化,生长空间趋于饱和,此时红豆草竞争能力(CR值、A值)远小于垂穗披碱草.第2年生长季末期,混播处理的LER值、AYL值分别为1.33~1.68和24.0%~57.0%,30:70的处理生物量最大,为9178.8 kg·hm-2,分别为红豆草单播、垂穗披碱草单播的3.6和1.6倍.综上,不同比例的红豆草与垂穗披碱草混播草地其产量及种间关系会随生长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其中30︰70的组合在两年的生长季中总产量最高,应根据使用途径选择合适混播比例及时间段对其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