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为研究山西太岳山油松(Pinustabuliformis)林过火后恢复初期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结构,以2019年3月太岳山油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群落相似性指数、多样性指数、稳定性系数、TWINSPAN数量分类和DCA排序等方法对群落组成、多样性、类型及稳定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火烧迹地恢复初期以低矮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其中又以地面芽植物占比最大。优势植物主要为大披针薹草(Carexlanceolata)和多花胡枝子(Lespedezafloribunda);(2)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各样地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和多样性指数相对较小,均匀度指数较大,但各样地恢复效果不尽相同,样地6和样地7的植物群落各项指标相对大于其他样地;(3)TWINSPAN数量分类将火烧迹地植物群落划分成:I.大披针薹草+南牡蒿(Artemisiaeriopoda)+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群丛、II.多花胡枝子+大披针薹草+二色棘豆(Oxytropisbicolor)群丛、III.多花胡枝子+大披针薹草+米口袋(Gueldenstaedtiaverna)群丛、IV.多花胡枝子+大披针薹草+荠苨(Adenophoratrachelioides)群丛、V.大披针薹草+白莲蒿(Artemisiastechmanniana)+狗娃花(Asterhispidus)群丛、VI.白莲蒿群丛、VII.大披针薹草+狗娃花+野艾蒿(Artemisialavandulifolia)群丛;(4)DCA排序结果表明,火烧迹地恢复初期植物群落结构单一,沿样地和坡位变化较小,仅区分出样地7和其他样地两大类植物群落。(5)火烧迹地恢复初期植物群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但各样地间群落稳定性存在一定差别,其中样地1最大,样地5最小。总之,研究区植物群落处于演替初期,各样地间植物群落稳定性较差,多样性和整体相似性较小,但优势种群相似性较高,植物群落结构仍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研究揭示了太岳山火烧迹地恢复初期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积累了该区域火烧迹地植物群落生态学数据,同时可为该区域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推荐文章
大兴安岭东麓火烧迹地恢复初期植被特征
大兴安岭
林火干扰
火烧迹地
植被多样性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冷杉林火烧迹地不同坡向植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
火烧迹地
云杉-冷杉林
高山草甸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大兴安岭
火烧迹地
土壤微生物群落
重度和中度火烧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草本植物群落主要种生态位特征
草本植物
生态位
云杉-巴山冷杉林
火烧迹地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太岳山油松林火烧迹地恢复初期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火烧迹地 恢复初期 物种组成 多样性 稳定性
年,卷(期) 2021,(10) 所属期刊栏目 流域生态系统过程与综合管理专栏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182-4193
页数 11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5846/stxb202001230170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火烧迹地
恢复初期
物种组成
多样性
稳定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