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日益加剧, 近100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已经上升近1.0°C。稻–麦两熟是苏、皖江淮地区的主流种植制度, 但江淮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对气候变暖的适应还不清楚。为此, 我们利用34个气象站点和45个物候站点多年历史数据分析了江淮稻–麦两熟区气温升高特征和作物物候变化规律。研究表明, 江淮地区增温幅度区域上南高北低, 熟季间麦季高稻季低, 月份间3月份最高。水稻季, 江南地区播种期推迟3.4 d 10a–1、淮南抽穗期提早2 d 10a–1、淮北收获期推迟6.2 d 10a–1。小麦季, 江南播种期推迟6.4 d 10a–1、全区域抽穗期和收获期有提早的趋势。稻–麦茬口期淮北缩短4.6 d 10a–1、江南延长6.9 d 10a–1。水稻、小麦各生育阶段平均温度没有显著变化、花后有效积温大多呈增加趋势。水稻季积温生产效率变化不大, 小麦季积温生产效率提高了0.008~0.346 kg hm–2 °C–1 10a–1。气温升高降低了江南和淮南地区小麦产量和淮南地区水稻产量, 但增加了淮北地区小麦产量。研究结果表明江淮稻–麦两熟种植制度正逐步适应了气候变暖, 通过合理改变播期可以减缓气候变暖对作物产量的负面影响; 可为气候变化适应性栽培和耕作技术创新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