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农作区是峰丛洼地区居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区,土地利用强度大,石漠化风险性高,是生态保育的焦点区。合理的耕作模式是该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安全的基础。以桂西北典型峰丛洼地农作区--广西果化岩溶生态研究基地为研究区,采集典型农田类型火龙果地(相当于保护性耕作模式,HF)、玉米地(相当于翻耕模式,MF)、甘蔗地(相当于少耕+秸秆还田耕作模式,SF)和水稻田(PF)的土壤样品,分析其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功能及土壤理化性质,并将其与退耕还林(人工林,FL)、退耕还草(自然恢复,AF)样地相应性质进行对比,以评价不同耕作模式的生态环境效应,为该区可持续耕种与生态保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与退耕模式(FL、AF)相比,耕作活动(HF、MF、SF)降低了土壤pH值与有机质、全氮含量,改变了土壤粒度(粘粒、粉砂、砂砾)组成比例;(2)HF、MF、PF、FL提升了土壤真菌α多样性指数,SF、AF反之;土壤真菌α多样性指数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3)各耕作模式及其不同土层的优势真菌门均为Ascomycota、Basidiomycota、Mortierellomycota;耕作没有改变土壤优势真菌的种类,但影响着其相对丰度;(4)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耕作模式真菌群落结构自成一类,但HF与退耕模式间真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小;0-10cm、10-20cm间的真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小,但两者与20-40cm相差较大;FL、SF和HF具有较多的显著性差异物种(Biomarker),其次为MF、PF,AF最少;(5)土壤pH值、碳氮比、氮磷比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6)耕作模式对土壤功能类真菌影响明显,HF、MF、SF、PF土壤腐生营养型真菌、病理营养型真菌的含量显著高于FL、AF;同时,SF中的土壤腐生营养型真菌含量最高;HF中的共生营养型真菌含量最高。HF具有与退耕模式较为一致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拥有最丰富的共生营养型真菌与较优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
推荐文章
桂西北峰丛洼地土壤结构对不同耕作模式的响应
土壤结构
耕作模式
保护性耕作
峰丛洼地
农作区
桂西北
桂西北峰丛洼地土壤结构对不同耕作模式的响应
土壤结构
耕作模式
保护性耕作
峰丛洼地
农作区
桂西北
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土壤养分
微生物多样性
根际
植被恢复
喀斯特峰丛洼地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土壤脲酶活性
喀斯特
峰丛洼地
土壤脲酶活性
植被演替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桂西北峰丛洼地农作区土壤真菌多样性对不同耕作模式的响应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峰丛洼地 农作区 耕作模式 土壤真菌多样性 土壤真菌功能
年,卷(期) 2021,(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886-4899
页数 13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5846/stxb202001150119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峰丛洼地
农作区
耕作模式
土壤真菌多样性
土壤真菌功能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