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作物学报       
摘要:
前茬地膜玉米免耕种植后茬小麦水氮高效利用生产技术是绿洲灌区作物高效生产的新型农田管理技术。为构建该区地膜减量和水氮高效生产技术, 2015—2017年通过3年田间试验, 研究两种耕作方式、2种灌水水平和3个施氮量组合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协同效应, 其中耕作方式为覆膜玉米茬免耕直播(NT)和玉米茬传统耕作(CT), 灌水量为传统灌水(I2)和传统灌水减量20% (I1), 施氮量为纯N 225 kg hm–2 (N3)、180 kg hm–2 (N2)和135 kg hm–2 (N1)。结果表明, 耕作方式、灌水水平、施氮量对小麦群体生长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均有显著影响。与CT相比, NT显著增大全生育期生长速率, 提高22.0%~28.0%, NT促进小麦地上干物质积累, 提高6.4%~7.4%, 收获期生物产量提高5.4%~15.1%。免耕低灌(NTI1)较传统耕作高灌(CTI2)的生长速率增大7.7%~13.4%, 干物质积累量提高3.1%~5.9%, 收获期生物产量提高8.7%~10.5%。免耕低灌中施氮(NTI1N2)较传统耕作高灌中、高施氮(CTI2N2、CTI2N3) 生长速率分别增大6.9%~20.5%与4.1%~14.0%, 收获期生物产量分别提高7.8%~9.7%与4.8%~10.2%。NT比CT增产10.1%~10.4%, NTI1较CTI2、CTI1分别增产13.0%~14.8%与9.4%~10.1%, NTI1N2比CTI2N2、CTI2N3分别增产3.7%~9.8%与15.2%~22.0%。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NTI1N2提高了单位面积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 NTI1N2处理组合更有利于穗数、千粒重的增加。通径分析进一步证明, NTI1N2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因此, 在施氮量为180 kg hm–2的基础上, 玉米茬地膜再利用免耕技术组装减少20%灌溉量(1920 m3 hm2)轮作小麦模式是河西灌区小麦高效生产的可行措施。
推荐文章
春小麦秸秆还田对后茬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小麦秸秆还田
地膜覆盖
玉米
干物质积累
产量形成
绿洲灌区
小麦秸秆还田方式对轮作玉米干物质累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秸秆还田
轮作
干物质分配
产量
收获指数
氮肥不同施用比例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小麦
氮肥施用比例
干物质积累
产量
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玉米干物质
产量
覆膜栽培方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水氮耦合对地膜玉米免耕轮作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来源期刊 作物学报 学科
关键词 春小麦 水氮耦合 耕作措施 干物质积累 作物生产力
年,卷(期) 2021,(11) 所属期刊栏目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94-1703
页数 9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724/SP.J.1006.2018.01694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春小麦
水氮耦合
耕作措施
干物质积累
作物生产力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作物学报
月刊
0496-3490
11-1809/S
大16开
1950-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614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19771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