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退耕还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本文选取晋南典型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16年后形成的三种不同植被类型:自然恢复山杨林(Populus davidiana)、油松刺槐(Pinus tabuliformis Carriere ×Robinia pseudoacacia L.)人工混交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人工纯林,并以玉米耕地作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自然恢复林和两种人工林较耕地相比,土壤容重显著变化分别发生在0~80 cm土层和0~60 cm土层(P 【0.05)。与耕地相比,自然恢复林、混交林、纯林的土壤容重分别平均增加33.96%、17.27%、12.94%;变化程度最大的土层为20~40 cm。与耕地相比,3种退耕林地的土壤总孔隙度在0~80 cm土层显著增加(P 【0.05),自然恢复林、混交林、纯林分别平均增加36.96%、14.02%、17.76%。变化程度最大的土层为20~40 cm。与耕地相比,自然恢复林和两种人工林土壤毛管孔隙度在0~80 cm土层和0~60 cm土层显著增加(P 【0.05)。自然恢复林、混交林、纯林分别平均增加41.70%、13.28%、12.76%。变化程度最大的土层在40~60 cm处。本研究表明退耕还林16年后的自然恢复山杨林和两种人工林都可以有效地改良土壤物理性质,但是自然恢复林的影响程度更大。
推荐文章
晋西黄土区退耕还林22年后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晋西黄土区
退耕还林
土壤物理性质
土层深度
程度
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刺槐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黄土丘陵沟壑区
人工刺槐林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物理性质对苜蓿种植年限的响应
黄土高原
紫花苜蓿
种植年限
土壤物理性质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容重
黄土丘陵沟壑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资源条件与对策
黄土丘陵沟壑区
退耕还林还草
资源条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晋南典型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16年后土壤物理性质变化
来源期刊 世界生态学 学科 经济
关键词 丘陵沟壑区 退耕还林 土壤容重 土壤总孔隙度 土壤毛管孔隙度
年,卷(期) sjstx_2021,(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0-79
页数 10页 分类号 F32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1)
  • 参考文献(1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丘陵沟壑区
退耕还林
土壤容重
土壤总孔隙度
土壤毛管孔隙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世界生态学
季刊
2324-7967
武汉市江夏区汤逊湖北路38号光谷总部空间
出版文献量(篇)
197
总下载数(次)
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