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以大涧沟重点渗漏带为例,通过综合利用水文地质调查、遥感解译、直流电法物探测量、钻孔解译以及渗水试验等手段对趵突泉泉域沟谷型渗漏带的地形地貌特征、水文地质特征、植被覆盖度特征、第四系厚度特征以及地下水入渗补给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涧沟重点渗漏带地势整体上东高西低,南北两侧为山体,中间发育形成东西向的沟谷,为典型的沟谷型地貌;地下水流向整体上为自东南向西北径流;植被覆盖度整体上较高,中高植被、中植被和中低植被占整个流域面积的79.08%;第四系覆盖层整体较薄,厚度约0~20 m,地下水补给能力较强;现状开发利用条件下多年平均地下水渗漏补给量为192.37万m3/a。为保证重点渗漏带的渗漏量不减少,将重点渗漏带进行了功能分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功能分区的保护修复措施。
推荐文章
趵突泉泉域洼地型强渗漏带特征及保护措施
强渗漏带
地下水
渗漏补给量
趵突泉泉域
趵突泉泉群流量研究
济南
趵突泉
泉群
泉流量
趵突泉泉域岩溶水典型污染组分变化特征及污染途径
富水地段
岩溶水
典型污染组分
污染途径
趵突泉泉域
趵突泉景区游客满意度测评研究
游客满意度
因子分析
深度开发
趵突泉景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趵突泉泉域沟谷型重点渗漏带特征及保护修复措施研究
来源期刊 水资源研究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重点渗漏带 植被覆盖度 第四系厚度 入渗补给量 保护修复措施
年,卷(期) 2021,(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3-73
页数 11页 分类号 P64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重点渗漏带
植被覆盖度
第四系厚度
入渗补给量
保护修复措施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水资源研究
双月刊
2166-6024
16开
武汉市解放大道1863号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081
总下载数(次)
10
总被引数(次)
323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