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对比单侧椎弓根旁入路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68例(共73节椎体)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病例,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经单侧椎弓根旁入路组(单侧组)为32例35椎,其中男性7例、女性25例,年龄(61~79)岁,平均(69.7±5.3)岁;经双侧椎弓根入路(双侧组)为36例38椎,其中男9例、女27例,年龄(62~81)岁,平均(71.5±6.8)岁,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影像学指标以及功能障碍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均完成3~6个月,平均(5.0±0.9)个月的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 d、3个月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较术前明显减低(P<0.05);单侧组手术时间为(37±6)min、术中出血量为(15±3)ml、透视次数为(17±4)次、骨水泥注入量为(4.8±1.1)ml,均少于双侧组[手术时间:(51±8)min,术中出血量:(23±5)ml,透视次数:(26±5)次,骨水泥注入量:(5.7±1.4)ml](t=7.967,t=7.636,t=7.72,t=3.035,P<0.001).单侧组伤椎术后1 d和3个月的后凸Cobb角值分别为(9±3)°和(10±3)°、同时间点的椎体前缘压缩程度分别为:(15±6)%和(15±6)%,双侧组伤椎术后1 d和3个月的后凸Cobb角值分别为(10±3)°和(10±3)°.同时间点的椎体前缘压缩程度分别为:(17±5)%和(16±6)%,两组伤椎的术后后凸Cobb角及椎体前缘压缩程度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两组间的骨水泥弥散理想程度、术后1 d与3个月的后凸Cobb角及椎体高度恢复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侧入路组骨水泥无症状渗漏率为9.38%(3/32),双侧入路组为11.11%(4/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侧椎旁入路和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均能快速、有效地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且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手术可以相对减少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出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