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变质底板是俯冲下插板片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一般与俯冲带之上热的地幔橄榄岩直接接触.主要包括石榴子石角闪岩等高温和变质泥岩等低温变质底板.全球范围内,变质底板一般以岩块形式出露在蛇绿混杂岩中.但是阿曼蛇绿岩中出现了相对完整的变质底板序列,由顶至底依次出露高温变质底板和低温变质底板,它们位于条带状橄榄岩之下.由于变质底板中包含的高温变质底板部分只能形成于板块初始俯冲阶段,因此变质底板能很好记录板块初始俯冲过程.初始俯冲是指俯冲带在转变为成熟俯冲体系之前的一个相对短暂的过程.变质底板形成时间的约束方法主要包括:1)40Ar/39Ar定年,定年矿物包括角闪石和白云母等;2)U?Pb定年,定年矿物包括榍石、锆石和独居石等;3)Lu?Hf定年,定年矿物包括石榴子石等.而变质底板侵位机制主要有:1)俯冲角度变缓模型,2)浮力驱动模型,3)局部应变增生模型.为了探讨变质底板对初始俯冲过程的约束,本文收集了大量新特提斯中蛇绿岩和变质底板的年龄数据.结果 表明每期变质底板形成时都会有对应的俯冲带之上型蛇绿岩形成,而且它们在不同的测年体系下有近乎相同的定年结果,这可能反映变质底板和蛇绿岩在后期经历了快速的剥露作用.通过研究发现,仅仅依靠蛇绿岩和变质底板之间的年龄对比无法约束初始俯冲机制.只有在确定变质底板原岩、变质底板和蛇绿岩三者的年龄关系并重建变质底板的P?T?t轨迹等条件下,才能有效约束初始俯冲机制及蛇绿岩的形成背景.
推荐文章
浅变质岩在示踪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板块俯冲与折返过程中的意义
加积楔
大陆板块
浅变质岩
高压变质岩
大别-苏鲁造山带
全球俯冲带大洋钻探进展与启示
大洋钻探
俯冲带
孕震带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从大洋到大陆的深俯冲过程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
洋壳俯冲
大陆俯冲碰撞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变质底板的结构组分、形成时代及侵位机制:对大洋初始俯冲过程的约束
来源期刊 地质科学 学科
关键词 初始俯冲变质底板 侵位机制 新特提斯洋
年,卷(期) 202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33-559
页数 27页 分类号 P541|P597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2017/dzkx.2021.028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93)
共引文献  (133)
参考文献  (8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6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7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0(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8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6(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9(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0(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2(23)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3(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0)
2004(1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5(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6(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0)
2007(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8(2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09(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1(33)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12(1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3(1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4(2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5(16)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6(9)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8(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9(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2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初始俯冲变质底板
侵位机制
新特提斯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科学
季刊
0563-5020
11-1937/P
16开
北京9825信箱
2-392
195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02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2534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