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比较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所致痤疮样丘脓疱疹与相关细菌性皮肤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差异,为临床提供诊断线索和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EGFRI治疗的64例发生痤疮样丘脓疱疹或细菌性皮肤感染的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资料,记录患者的丘脓疱疹发作情况、持续时间、部位、症状和严重程度等信息,收集脓疱细菌培养结果,运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4例接受EGFRI治疗的患者中,52例(81.25%)患者发生痤疮样丘脓疱疹,16例(25.00%)发生脂溢性皮炎样皮疹,14例(21.88%)发生细菌性毛囊炎,4例(6.25%)发生银屑病样皮疹.其中丘脓疱疹发生于面部48例(92.31%),上胸部46例(88.46%),背部36例(69.23%)和头皮12例(23.08%),丘脓疱疹发生时间在4.5~8.2周,平均发作时间6.2周.14例(21.88%)患者发生细菌性皮肤感染,细菌感染的部位是上肢9例(64.29%),下肢7例(50.00%),腹部4例(28.57%),胸部、背部及头皮均为2例(14.29%)和面部1例(7.14%),细菌性皮肤感染的发生时间为2.6 ~23.6周,平均15.7周.丘脓疱疹的发作时间明显早于细菌性皮肤感染发生时间(P<0.05),丘脓疱疹与细菌性皮肤感染发生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FRI相关最常见的皮肤毒性反应是痤疮样丘脓疱疹,其发生有特定治疗时间,皮疹呈面部、胸部和背部的特征性向心性分布.而浅表细菌性皮肤感染的发生相对较晚,更多见于四肢、腹部和腹股沟部位.
推荐文章
癌症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致皮肤不良反应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癌症
靶向治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皮肤
评估工具
综述
新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西妥昔单抗
西妥昔单抗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药理作用
临床评价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肿瘤治疗
临床试验
距离比较法构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药效团模型
距离比较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药效团模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所致皮肤丘脓疱疹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来源期刊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学科
关键词 皮肤不良反应 丘脓疱疹 毛囊炎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年,卷(期) 2021,(4)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经验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13-417,423
页数 6页 分类号 R734.2|R753.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735/j.cjdv.1001-7089.202004062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6)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皮肤不良反应
丘脓疱疹
毛囊炎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月刊
1001-7089
61-1197/R
大16开
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52-17
198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358
总下载数(次)
21
总被引数(次)
4716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