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评估微血流模式造影在计量位于颈动脉之间斑块内新长出的血管密度与数量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255枚颈动脉斑块,主要包括低回声和混合回声的斑块.常规超声扫查患者双侧颈动脉,同时记录斑块的相关信息,然后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及微血流模式(SMI)环境下CEUS评估,观察记录CEUS及SMI环境下CEUS过程中位于颈部动脉的斑块新长出血管的位置及数量,储存图像.完成检查操作后,最后按照血流的级别划分标准,探讨CEUS及SMI环境下CEUS评估位于颈部动脉的斑块内新长出血管数量的一致性结果.结果 255个斑块中厚度<2.0 mm 76个,2.0~2.9 mm 66个,3.0~3.9 mm 59个,≥4.0 mm 54个,CEUS与CEUS+SMI模式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结果一致性Kappa值=0.710,P<0.05.<2.0 mm、2.0~2.9 mm、3.0~3.9 mm、≥4.0 mm 4组斑块经Kappa检验,4组Kappa值分别为0.617、0.667、0.679、0.640,P<0.05,表示两种方法检测不同厚度斑块内新生血管数量的一致性较高.CEUS联合SMI模式相比于单用CEUS可发现斑块内更多的新生血管(χ2=5.381,P<0.05).结论 CEUS与CEUS+SMI模式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一致性较好,且相比单纯使用CEUS,微血流模式背景下超声造影可以提高斑块内新长出血管的检出率.
推荐文章
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与脑白质病变的关系
超声检查
造影剂
脑白质病变
颈动脉
动脉硬化
超声造影技术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超声造影
稳定性
诊断价值
脑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的价值分析
超声造影
颈动脉斑块
稳定性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估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应用研究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
脑卒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
弹性评分
弹性应变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微血流模式背景下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价值
来源期刊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学科
关键词 颈部动脉斑块 超声造影 超微血流成像 新生血管
年,卷(期) 2021,(8)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临床诊治|Original Article·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92-697
页数 6页 分类号 R445.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2083/SYSJ.2021.09.020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5)
共引文献  (7)
参考文献  (2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3(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4(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5(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6(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17(2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8(10)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9(13)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7)
2020(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2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颈部动脉斑块
超声造影
超微血流成像
新生血管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半月刊
1673-5110
41-1381/R
大16开
郑州市经八路2号(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
36-178
199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4895
总下载数(次)
24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