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儿童重症肺炎常同时伴随脏器损害,需要机械通气治疗.因此,进行早期有效易行的腹内压(IAP)监测是指导儿童呼吸道危重症抢救治疗的关键,但相关报道较少.目的 评估不同通气方式IAP监测在小儿重症肺炎抢救中的作用及预后评估,为脏器保护治疗等方面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4月入住河北省儿童医院ICU的150例重症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入院后记录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信息,并抽血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给予相应处理及适当的氧疗,并根据氧疗通气方式分为A组(鼻导管吸氧)、B组〔经鼻持续正压通气(CPAP)〕及C组(机械通气),每组50例.监测入院后24 h、72 h 3组IAP.根据入院72 h IAP,将C组分为IAP增高亚组(>10 mm Hg,1 mm Hg=0.133 kPa,32例)及IAP正常亚组(≤10 mm Hg,18例),记录患儿呼吸机参数:呼气末正压(PEEP)、峰压(PIP)、氧浓度(FiO2)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腹腔间隙综合征(ACS)发生率,并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结果 A、C组年龄低于B组,入院时C组CRP、PCT、PaCO2高于A组与B组,SaO2、PaO2低于A组与B组(P<0.05).3组患儿入院时I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通气24 h及通气72 h IA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通气24 h及通气72 h C组IAP水平高于A组与B组(P<0.05).不同时间点B组及C组IA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通气24 h IAP水平高于入院时,通气72 h IAP水平高于入院时及通气24 h(P<0.05).C组入院72 h IAP增高亚组PIP、FiO2、MODS发生率高于IAP正常亚组(P<0.05).结论 不同给氧方式(鼻导管吸氧、经鼻CPAP及机械通气)所致气道压力不同对IAP可能会产生影响;在机械通气中PIP及FiO2两个参数对IAP影响明显,提示临床治疗中应尽早下调此两项参数,减少医源性损害.动态监测肺炎患儿IAP水平,对重症患儿病情演变及脏器损害程度有监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