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研究肛门括约肌间切开术治疗高位肛瘘之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高位肛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切开挂线术组)和试验组(括约肌间切开术组),各36例.比较两组手术基本情况、临床疗效、肛门功能、创面面积、局部疼痛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试验组住院时间(8.22±2.10)d,短于对照组的(14.17±2.83)d;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35.75±11.15)d,短于对照组的(55.69±13.42)d;术后3个月试验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分别为(58.39±6.72)mmHg、(143.72±8.24)mmHg,均高于对照组的(51.25±4.33)mmHg、(126.75±11.49)mmHg;术后3个月试验组Wexner大便失禁评分(0.56±0.61)分,低于对照组的(3.25±0.81)分;在手术当天、术后第7天换药时、术后第14天这3个时间点试验组创面面积分别为(10.70±1.67)cm2、(8.34±1.18)cm2、(6.25±1.13)cm2,均小于对照组的(20.52±1.58)cm2、(16.26±2.37)cm2、(13.98±2.24)cm2;在术后第7 h、术后首次排便时、术后第7天排便时这3个时间点试验组疼痛指数分别为(3.44±0.91)分、(4.17±0.77)分、(2.64±0.8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6.25±0.73)分、(7.22±1.20)分、(5.28±1.49)分;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低于对照组的53%(均P<0.05).两组手术在复发率、临床疗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相比于切开挂线术,括约肌间切开术治疗高位肛瘘具有更好地维护肛门功能、创伤小、康复快、疼痛轻、并发症少等显著优势.
推荐文章
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观察
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
切开挂线术
高位复杂性肛瘘
肛门功能
弧形切开保留括约肌术治疗高位马蹄型肛瘘120例报告
弧形切开
括约肌
高位马蹄型肛瘘
不同术式治疗高位经括约肌肛瘘的临床效果观察
高位经括约肌肛瘘
经括约肌间引流挂线术
切割挂线术
经肛门直肠瓣推移术
"分段切开,多重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临床研究
高位复杂性肛瘘
分段切开
多重挂线
临床研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肛门括约肌间切开术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学科
关键词 括约肌间感染机制 肛门括约肌间切开术 高位肛瘘
年,卷(期) 2021,(2)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6-262
页数 7页 分类号 R657.1+8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7-6948.2020.02.018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括约肌间感染机制
肛门括约肌间切开术
高位肛瘘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双月刊
1007-6948
12-1249/R
大16开
天津市南开区三纬路122号
6-31
199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95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3201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