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自中、晚侏罗世之交至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发生了构造格局和古地理环境的巨大转变.对这一时期燕辽东段古地理和古环境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多学科整合分析,初步认识如下:中侏罗世开始增强的板块汇聚造成中、晚侏罗世亚洲东部地壳增厚和地势升高,古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持续俯冲引起深部岩浆上涌、地壳减薄和多期伸展裂陷,同时东亚洋陆过渡带形成一系列逃逸构造,上述构造演化导致燕辽地区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中期形成高山和盆岭地貌.早白垩世137~131 Ma,嫩江八里罕断裂至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延伸线两侧出现东高西低的地貌差异,相对下降的冀北—大兴安岭火山-地堑带地层中赋存热河生物群早期化石组合,而辽西松辽地区为相对隆升的构造高地.130~110 Ma时期裂陷作用扩展,热河生物群中、晚期组合向周围扩散.热河生物群生存时期总体为以干冷为主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与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的潜在环境效应并不矛盾.全球气候演化和区域构造古地理条件共同导致燕辽地区自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干旱化和寒冷化,并影响到中、晚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和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之间的生态群进化演替.
推荐文章
中国东部晚侏罗-早白垩纪盆地火山岩系的确认及成盆构造背景分析
中国东部
晚侏罗-早白垩世
盆地
火山岩
橄榄安粗岩系
成盆背景
渤海海域侏罗-白垩纪沉积与构造演化
渤海海域
侏罗-白垩纪
沉积
构造
构造演化
藏南洛扎地区侏罗、白垩纪岩相古地理特征
侏罗、白垩纪
古地理
洛扎
西藏
西昆仑山前晚三叠世古构造特征及对侏罗—白垩纪沉积的控制
构造
古地貌
沉积作用
晚三叠世
侏罗—白垩纪
西昆仑山前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燕辽东段侏罗、白垩纪构造转变期古地理和古环境的初步分析
来源期刊 地学前缘 学科
关键词 辽西 燕山运动 燕辽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 陆内造山
年,卷(期) 2021,(2) 所属期刊栏目 非主题来稿选登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91-411
页数 21页 分类号 P534.5|P531|P53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745/j.esf.sf.2020.6.29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辽西
燕山运动
燕辽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
陆内造山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学前缘
双月刊
1005-2321
11-3370/P
大16开
北京学院路29号
199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288
总下载数(次)
1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