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他山之石 "舞台真实"最早起源于社会学家戈夫曼的"社会戏剧"理论,他将社会比作舞台,把舞台表演区域分为"前台"和"后台",他认为"前台"是可供参观的开放空间,"后台"是神秘的封闭空间;马康纳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舞台真实理论,并引入到旅游领域当中.基于此,国内外学者起初注重"旅游真实性"问题的讨论,逐渐形成了四种观点,分别是客观主义真实性、建构主义真实性、后现代主义真实性和存在主义真实性.旅游真实性话题也并没有仅停留在思辨性的争论之中,国内学者将其灵活运用于旅游现实问题,其中在民俗旅游、民族旅游、非物质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体现较多,如秦北涛以云南民族地区的音乐表演为例,发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荣海涛从旅游者体验角度发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塑造的舞台真实的制约因素;于洋通过考察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伦敦剧场的"考古真实性"舞台,试图说明剧场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亚吉、郭莹等重视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张朝枝、孙九霞、刘振礼从制度层面、保护主体等方面发现世界文化遗产利用与保护.同时,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建构的"舞台化"的旅游场域运用在旅游工艺品、民族歌舞表演、民族节庆活动等更为微观的层面,如毕剑、侯玉霞等学者探讨游客对舞台演艺真实性的感知问题;田美蓉等对西双版纳傣族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格外关注;朱煜杰等从表演者视角探讨丽江东巴文化仪式表演的真实性问题,进而提出表演性真实的概念.还有一些学者关注到了"舞台化"对文化产品、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保护等问题的分析研究,一方面认为东道主塑造的这种舞台真实会使当地社区的文化呈现过度商品化的现象,不利于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变迁,马晓京认为文化商品化最主要的原因是民族文化的"失真",导致当地社区文化价值观的改变、民族文化环境"原生土壤"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舞台演艺"不一定只有消极影响,反而也会有利于当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张晓萍认为文化商品化的过程,使得许多曾经消亡或濒临消亡的传统文化得到挽救和恢复.在此基础上,研究逐渐深入到从游客——东道主这两个维度上去关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如孙九霞以三亚市槟榔谷为例,在舞台真实理论视角下分析民族文化"旅游域"的多元舞台化建构;李文勇以科恩主客动态真实性与舞台化关系模型为基础,以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与舞台性作为本真维度,分析了少数民族旅游目的地文化符号的结构层次状况.
推荐文章
鄂尔多斯蒙古族婚礼简介
婚礼
风俗
现象
鄂尔多斯之困
鄂尔多斯
结构性危机
相关人
爆发
鄂尔多斯男装陷“质量门”
鄂尔多斯
质量问题
耐洗色牢度
男装
服装品牌
监督抽查结果
产品质量
检测结果
鄂尔多斯蒙古族音乐在鄂尔多斯蒙古族舞蹈中的渗透
蒙古族音乐
蒙古族舞蹈
渗透作用
融合共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旅游演艺"鄂尔多斯婚礼"的舞台展演真实性
来源期刊 炎黄地理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21,(3) 所属期刊栏目 风土人情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9-62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炎黄地理
月刊
2096-6185
14-1368/K
太原市小店区党校路11号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47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