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它涵容化用'百物'特点,奠立了后世龙形象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协和万邦、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1]当前,国内学界对中国龙的媒介形象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外的新闻漫画①,鲜见对国内外银幕上的中国龙符号进行系统梳理.相较于新闻漫画,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对中国龙的符号书写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文化感知,凸显其重要的研究意义.同时,中国龙作为"被编码的电影语言"[2]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观点及政治立场,观众可以从中"洞察到在别处看不见的被隐藏起来的社会方面"[3],尤其是广泛存在的文化惯性和认知偏见.文章力图通过对国内外电影作品的梳理,系统总结并比较中外电影对中国龙形象塑造的特点与差异,反思存在的问题及根由,最后结合当下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需求,提出中国龙银幕形象塑造的趋向.
推荐文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形象的银幕塑造与时代印记
教师形象
银幕塑造
社会职能
价值要求
西方电视话语霸权下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
话语霸权
国家形象
电视传播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形象的银幕塑造与时代印记
教师形象
银幕塑造
社会职能
价值要求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国龙形象的银幕塑造与国际传播
来源期刊 电影评介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21,(4) 所属期刊栏目 类型与题材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6-50
页数 5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21.04.011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7)
共引文献  (55)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7(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电影评介
半月刊
1002-6916
52-1014/J
大16开
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大坡路26号当代传媒大厦
66-9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6512
总下载数(次)
42
总被引数(次)
2685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