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利福昔明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口服,0.5 mg,每日1次,共治疗180 d)、异甘草酸镁注射液(静脉滴注,200 mg,每日1次,共治疗14 d)、呋塞米片(口服,40 mg,每日1次,共治疗14 d)、螺内酯片(口服,100 mg,每日1次,共治疗14 d)治疗.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利福昔明(每个疗程连续口服3 d,每日3次,每次400 mg,14 d为1个疗程,共12个疗程)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检测所有患者的体质量、腹围和24 h尿量.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腹水量,并进行腹水量分级.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氢呼气试验检测所有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体质量、腹围、24 h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的体质量、腹围显著低于治疗前,24 h尿量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的体质量、腹围显著低于对照组,24 h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腹水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21,P>0.05).治疗6个月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腹水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4、-4.021,P<0.05);观察组患者的腹水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47,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SIBO阳性率分别为54.29%(19/35)、45.71%(16/35);治疗6个月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SIBO阳性率分别为22.9%(13/35)、8.6%(4/35).治疗前,2组患者的SIBO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4,P>0.05).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的SIBO阳性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χ2=-2.236、-3.464,P<0.05);观察组患者的SIBO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11.822,P<0.05).结论 利福昔明可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腹水量和SIBO阳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