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Friedenstein首次从骨髓中分离出一种多能基质细胞,呈梭形,可以进行体外克隆和多向分化,被称为CFU-Fs(colony-forming unit fibro-blasts),随后发现这种骨髓来源的基质细胞是间叶组织细胞谱系的共同前体细胞,因其具有干细胞的部分特性,而被命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BMSCs是一种能够进行体外贴壁增殖、具有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异质性细胞群,其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等细胞谱系.由于BMSCs易于分离和保存,具有"归巢"特性、免疫原性低、肿瘤风险低、伦理争议小等优势,其在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领域表现出广阔的应用价值.但因缺乏统一标准,BMSCs在体外扩增时的纯度、活性、表型和分化潜能差异很大,这成为导致基础研究结论各异和临床试验效果不一的重要原因[1].因此,深入认识BMSCs不同分离方法和培养条件的优缺点,并根据实验目的做出相应选择,是进行BMSCs实验研究的关键环节.本文主要就BMSCs在分离培养中的实验要点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