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深入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交配过程,利用急速冷冻、扫描电镜、组织学等技术,对其交配系统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交配系统具有短尾派蟹类的典型特征,即第一附肢(G1)比第二附肢(G2)长.G1整体粗壮光滑,由连接腹部的原肢和内肢组成.内肢长而挺直,呈三角柱状,两侧边缘融合而成一缝合沟,内含输精管道,纵贯两端;基部背面近内侧开口比较大,外侧上覆盖1个带羽状刚毛的肉质瓣膜,交配时阴茎可伸入(或通过瓣膜)开口的外侧部分;顶端含一类似火山口的通道,四周布满刚毛.G2整体细小,呈帆状,顶端内陷,上附4根透明状修长刚毛.G1/G2内肢管壁厚度不一,协作部分段近输精通道一侧均存在较薄管壁,具有一定收张能力,交配时可封闭输精通道;G1内肢内部大部分中空,G2可深入部分以上存在含液滴的疏松结缔组织,且管壁内侧出现连接宫腔的通道,可以推断此处精液和G1宫腔积液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交流,而后半段出现肌肉组织.雌性阴门覆盖一光滑厚实的阴盖,可随所在胸节连接的关节左右摆动,由此控制阴门开合.阴道呈半月型,管壁较厚的一侧契入另一侧,且契入一侧附有厚实的肌肉束.由此可以推断,中华绒螯蟹交配时G1并没有直接插入雌蟹的生殖道内,而是与阴门及周边胸板直接契合,通过与G1共同进化出"对接状"的交配系统,以保障精荚精液成功通过阴道输入纳精囊内储存.本研究阐述了中华绒螯蟹交配系统潜在的内在协作机制,可以为今后开展中华绒螯蟹遗传育种及人工授精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推荐文章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研究进展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
病原
症状
防治
温度和pH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耗氧率、排氨率和窒息点的影响
中华绒螯蟹
温度
pH
体质量
耗氧率
排氨率
窒息点
中华绒螯蟹致病性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药敏特性
中华绒螯蟹
黑鳃病
弗氏柠檬酸杆菌
分离鉴定
药敏特性
日本绒螯蟹与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的形态比较
日本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
形态差异
种群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华绒螯蟹交配系统的形态功能
来源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交配系统 生殖肢 形态功能
年,卷(期) 2022,(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11-219
页数 9页 分类号 S968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2264/JFSC2021-0198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中华绒螯蟹
交配系统
生殖肢
形态功能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水产科学
月刊
1005-8737
11-3446/S
大16开
北京市永定路南青塔村150号
18-250
199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187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5453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