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视觉文化的核心在于影像,影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呈现的最佳方式,具有其他传播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以影像的生产地点、自身的地点和被受众观看的地点为路径,通过对文化符号的视觉化建构与表达的探讨发现,《中国考古大会》作为文博类电视节目的 代表,依托视觉化的技术表现进行文化符号的建构,塑造了文物物像符号、空间遗址符号、考古行为符号等不同层面的文化符号.同时,从中华文化认同的意识形态里找到了交点,使得各类受众在同样的文化符号上可以阐释出不同的意义,最终又能回归到中华文化认同的统一目标.
推荐文章
文博类综艺节目的建构策略与社会功能探微—以《中国国宝大会》为例
文博类综艺节目
《中国国宝大会》
建构策略
社会功能
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仪式化建构与传播—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仪式化传播
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
《典籍里的中国》
文化符号的建构与文化品牌的传播—以《中国国家地理》品牌传播和运营为例
文化符号
内容为王
科学传媒
品牌合作
集团式经营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文博类节目中文化符号的视觉化建构与表达——以《中国考古大会》为例
来源期刊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学科
关键词 《中国考古大会》 文博类电视节目 文化符号 视觉化
年,卷(期) 2022,(3) 所属期刊栏目 个案研究: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2-74
页数 3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中国考古大会》
文博类电视节目
文化符号
视觉化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月刊
1002-8552
11-1746/G2
大16开
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2号
198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681
总下载数(次)
21
总被引数(次)
2267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