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研究了西辽河平原灌区3种主要灌溉方式(浅埋滴灌、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对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采用大田对比试验,以农华101为供试品种,大小垄种植(小垄行距40 cm,大垄行距80 cm),种植密度7.5万株·hm-2,在设定的灌溉定额下(膜下滴灌和浅埋滴灌为3150 m3·hm-2、传统畦灌为4500 m3·hm-2),测定和分析了玉米根系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及籽粒产量.玉米籽粒产量浅埋滴灌和传统畦灌均高于膜下滴灌,且与膜下滴灌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2017年分别提高了5.75%和4.62%,2018年分别提高了13.82%和7.25%;根干质量0~20 cm土层吐丝期膜下滴灌和浅埋滴灌较传统畦灌高15.72%和8.21%,二者与传统畦灌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完熟期浅埋滴灌较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分别高10.96%和11.95%,且与二者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吐丝期株间、行间根幅10 cm土层处以膜下滴灌最高,30 cm土层处以浅埋滴灌最高、膜下滴灌最低,且二者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根条数吐丝期10 cm、20 cm土层处以膜下滴灌最高,传统畦灌最低,二者间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30 cm土层处浅埋滴灌和传统畦灌均显著高于膜下滴灌;根长在吐丝期0~20 cm土层以膜下滴灌最高、传统畦灌最低,完熟期以浅埋滴灌最高、膜下滴灌最低;根系SOD、POD活性在吐丝期0~20 cm土层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乳熟期以传统畦灌最高、膜下滴灌最低,二者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MDA含量在0~20 cm土层处理间差异不显著,40~60 cm土层膜下滴灌均显著高于浅埋滴灌和传统畦灌.浅埋滴灌处理下玉米根系生育后期SOD、POD活性降低较慢,MDA含量升高较慢,使得根系在生育后期保持了较强的活力,是籽粒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
推荐文章
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特征分析
西辽河平原灌区
玉米
高产栽培
技术特征
技术需求
西辽河平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西辽河平原
降水量
变化特征
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宽行少耕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研究
玉米
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西辽河平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灌溉模式对西辽河平原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来源期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玉米 灌溉方式 根系形态 根系生理 西辽河平原
年,卷(期) 2022,(2) 所属期刊栏目 节水灌溉与土壤水分|Saving Irrigation-soil Moisture and Water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1-118
页数 8页 分类号 S275|S51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7606/j.issn.1000-7601.2022.02.14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玉米
灌溉方式
根系形态
根系生理
西辽河平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双月刊
1000-7601
61-1088/S
大16开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1-14号信箱
52-97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188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74833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