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术中不同模式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 2020年4月—2021年4月,在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结直肠外科连续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30例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Ⅰ、试验组Ⅱ、试验组Ⅲ.对照组围手术期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预防下肢DVT.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手术全程采用对应的IPC模式预防下肢DVT.试验组Ⅰ采用IPC双足模式,足底气囊加压130 mmHg(1 mmHg=0.133 kPa),持续6 s,放松12 s.试验组Ⅱ采用IPC双小腿模式,气囊于小腿序贯加压80 mmHg,持续12 s,放松24 s.试验组Ⅲ采用IPC双小腿+大腿模式,气囊分别从足踝、小腿、大腿部位序贯加压80、70、60 mmHg,持续24 s,放松24 s.比较4组麻醉诱导前和拔管后双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血栓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麻醉诱导前和拔管后,双侧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径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P=0.04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Ⅲ:麻醉诱导前和拔管后,双侧股总静脉血流速度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静脉管径变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下肢DVT发生率无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0).4组术后第7天血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25).结论 术中IPC足模式和IPC小腿模式均能改善下肢血流动力学,预防腹腔镜直肠癌患者术后第1天血栓发生,且效果相近.
推荐文章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在肿瘤病人围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深静脉血栓
肿瘤
围术期
综述
术中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对术后静脉血栓影响的Meta分析
静脉血栓
间歇充气加压
肺血栓栓塞
深静脉血栓
预防
Meta分析
红花黄色素联合间歇性充气泵预防高龄直肠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直肠肿瘤
外科手术
红花黄色素
间歇性充气泵
静脉血栓形成
老年人
间歇式充气加压仪在预防围术期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肠癌
截石位
间歇式充气加压仪
深静脉血栓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不同使用模式对预防直肠癌腹腔镜术中患者静脉血栓的效果
来源期刊 中华护理杂志 学科
关键词 腹腔镜 直肠肿瘤 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 血流动力学 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年,卷(期) 2022,(6) 所属期刊栏目 专科实践与研究|Specialist Practice and Research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95-702
页数 8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2.06.008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腹腔镜
直肠肿瘤
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
血流动力学
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护理杂志
月刊
0254-1769
11-2234/R
大16开
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甘露西园1号楼315室
2-143
195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795
总下载数(次)
61
总被引数(次)
33972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