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红薯冬贮时间较长。贮期对窖内温度、湿度等要求十分严格,稍不注意就会发生高温、高湿烂窖,或低温冻窖烂窖。总结先进经验,冬贮红薯应注意如下技术:一、忌伤薯入窖:人们常说:"一只老鼠坏一锅汤"。伤皮薯、破裂薯、病斑薯等,在窖内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最易滋染病菌,使薯块溃烂。因此,刨薯时要尽量不碰伤薯皮。入窖时,要将伤、病薯块拣除。二、防高湿烂薯:入窖初期,窖外气温时高时低,窖内温度和薯块含水量高,呼吸作用旺盛,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水分和热量,窖内温度可上升到18-20℃,这有利于病菌的滋生和繁衍,造成烂窖烂薯。此时,应昼夜敞窖降温以减少烂薯发生。三、防高湿病害:红薯入窖后,窖内的湿度往往增到95%以上,加上气温较高,会造成薯块生芽、糠心,从而诱发黑斑病、软腐病,失去食用、种用价值。因此,同样要敞窖排湿降温。
推荐文章
影响红薯贮藏保鲜的因素及其保鲜技术
红薯
贮藏技术
影响因素
浅谈红薯栽培技术
红薯
印江
生产现状
栽培
脱毒红薯高产栽培技术
脱毒红薯
高产
栽培技术
玉米间种红薯栽培技术
玉米
套种红薯
栽培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红薯贮藏几项技术
来源期刊 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红薯 入窖 温湿度 贮藏 黑斑病 呼吸作用 软腐病 温度 高湿 二氧化碳
年,卷(期) 1994,(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15
页数 1页 分类号 S531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周伯瑜 25 0 0.0 0.0
2 黄文 7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红薯
入窖
温湿度
贮藏
黑斑病
呼吸作用
软腐病
温度
高湿
二氧化碳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农村农业农民
半月刊
1003-6261
41-1026/S
河南省郑州市政一街5号
36-50 36-150
出版文献量(篇)
14083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