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南大别山超高压变质杂岩与花岗片麻岩具有不同的变质矿物组合和结构特征,显示它们之间变质作用条件和过程可能存在着差异.超高压榴辉岩峰期变质的温度为754~866℃,压力大于2.7Gpa,退变到榴闪岩和角闪岩的温、压条件分别为0.55~0.69 Gpa和470~570℃.花岗片麻岩中所见到的最高变质作用为角闪岩相,变质的温、压条件分别为450~515℃和0.60~0.75Gpa.花岗片麻岩的变质条件与超高压榴辉岩的退变质条件类似,说明它们之间至少在抬升到约20~25km深的地壳层位后具有共同的抬升和冷却历史.花岗(片麻)岩在超高压环境下处于一种亚稳定状态,尚未来得及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就已折返到地壳层位.
推荐文章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的同位素限制
同位素
大别山
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
大别山南部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峰期变质条件
蜂期变质P-T条件
榴辉岩
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
南大别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退变质显微构造:折返过程的启示
超高压变质岩
减压退变质
显微构造
折返过程
大别山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南大别山超高压岩区变质作用的P-T-t研究-兼论花岗片麻岩与超高压变质岩的关系
来源期刊 火山地质与矿产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花岗片麻岩 超高压变质杂岩 P-T-t轨迹 南大别山
年,卷(期) 2000,(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5-243
页数 9页 分类号 P54
字数 456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4814.2000.04.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薛怀民 3 209 3.0 3.0
2 董树文 1 3 1.0 1.0
3 刘晓春 1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36)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19)
196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4(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花岗片麻岩
超高压变质杂岩
P-T-t轨迹
南大别山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华东地质
季刊
2096-1871
32-1865/P
16开
南京中山东路534号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95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641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