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氦同位素研究确定,大别山榴辉岩等超高压岩石矿物并非来自地幔,而是生成于岩石圈地幔顶部.结合深部地球物理,提出一个岩石圈地幔顶部形成超高压矿物的模型.即表壳岩石俯冲到岩石圈地幔顶部,形成超高压变质岩,然后由于地壳隆升、剥蚀,出露到地表.冲入大别山地区岩石圈地幔顶部的表壳岩石之所以会形成超高压变质岩是因为它同时受到板块会聚的强大压力和蘑菇云地幔产生的高温.沿六安-黄石综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剖面实测的热流剖面显示,南大别构造带的莫霍面温度达到1307℃,超高压变质作用所需要的高温条件至今依然存在.已有文献表明黏塑性的大陆板块在碰撞俯冲时,岩石圈地幔的变形远比通常认定的那种刚性板块俯冲要复杂.俯冲呈对冲形式,方向大都向下,在岩石圈地幔中,俯冲板块和制动板块像麻花一样相互楔入,在深部甚至改变俯冲方向,制动板块反而向俯冲板块俯冲.当岩石圈地幔顶部局部熔融时,无疑俯冲物质将向局部熔融层扩散,在高温高压下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大别山变形晚期,在核部形成"背形穹隆".将形成于岩石圈地幔顶部的超高压变质岩带到地表,接受剥蚀而出露地表.已有资料表明,全球主要超高压变质岩的分布带与古特提斯洋分布有关,古特提斯洋碰撞带是全球最长的一条陆内碰撞俯冲带.它们是否均为黏塑性板块之间的软碰撞、在邻近碰撞带的岩石圈地幔顶部是否都有高温的区域则尚待验证.
推荐文章
浅变质岩在示踪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板块俯冲与折返过程中的意义
加积楔
大陆板块
浅变质岩
高压变质岩
大别-苏鲁造山带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退变质显微构造:折返过程的启示
超高压变质岩
减压退变质
显微构造
折返过程
大别山
大别超高压岩石中石英的组构和变形
超高压岩石
石英
组构
变形
大别山地区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的同位素限制
同位素
大别山
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大别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超高压变质岩折返的另类模型
来源期刊 中国地质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大别山 超高压 氦同位素 软碰撞 反射地震 地热流
年,卷(期) 2008,(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65-576
页数 12页 分类号 P542
字数 902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3657.2008.04.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袁学诚 28 504 12.0 22.0
2 李善芳 6 63 5.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58)
共引文献  (423)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144)
二级引证文献  (724)
195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2(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3(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4(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5(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1996(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7(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1998(1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0(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0(1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1(3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2)
2012(3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6)
2013(7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1)
2014(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00)
2015(7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9)
2016(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90)
2017(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1)
2018(9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96)
2019(1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2)
2020(3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大别山
超高压
氦同位素
软碰撞
反射地震
地热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地质
双月刊
1000-3657
11-1167/P
大16开
北京市阜外大街45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2-112
195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24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4903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