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海洋环境科学       
摘要:
用光、电镜方法研究了日本鬼(鱼由)背鳍棘中Ⅰ型毒腺细胞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位于背鳍棘两侧纵沟内的毒腺组织周围有较致密的结缔组织的鞘膜包绕,该鞘膜钝性剥离后可见内面光滑,有Ⅰ型和Ⅱ型毒腺细胞的痕迹.而毒腺组织内下侧与毒棘的骨组织相连处结缔组织疏松,有许多小的梭形细胞;在梭形细胞之间及周围有新形成的幼稚腺细胞,其组织结构类似Ⅰ型毒腺细胞.透射电镜下可见该区域的结缔组织中除结缔组织的细胞及纤维成分以外,有许多大小不同的细胞,细胞单核,胞质内各种细胞器(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等)发达.在不同的细胞内有形态和数量不同的类似溶酶体样物质,其内涵物类似Ⅰ型毒腺细胞胞质结构.推测毒腺组织内的毒腺细胞的发生与腺体下内侧的结缔组织内的梭形细胞有关,Ⅰ型细胞由幼稚细胞发育而来.
推荐文章
中国沿海常见棘毒鱼类的毒性研究--光魟螫伤的调查研究
魟类棘毒鱼
流行病学
光魟毒腺结构
中国珊瑚礁毒鱼类的研究
珊瑚礁鱼毒素
西加中毒
中国
中国胆毒鱼类的研究
胆毒鱼类
鲤醇
中国
日本双棘长蠹危害及综合防治
日本双棘长蠹
危害特点
生物学特性
防治措施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国沿海常见棘毒鱼类的毒性研究--日本鬼(鱼由)背鳍棘中Ⅰ型毒腺细胞形成的研究
来源期刊 海洋环境科学 学科
关键词 日本鬼(鱼由) Ⅰ型毒腺细胞 再生
年,卷(期) 2000,(1) 所属期刊栏目 调查与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23
页数 4页 分类号 A996.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7-6336.2000.01.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晓萍 青岛大学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60 367 11.0 18.0
2 于业军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 38 215 8.0 13.0
3 王海青 青岛大学科研处 30 167 6.0 12.0
4 秦士德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 11 19 3.0 4.0
5 张克凌 青岛大学医学院化学教研室 12 15 3.0 3.0
6 孙衍增 青岛大学医学院化学教研室 11 50 4.0 7.0
7 方丽华 青岛大学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5 7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日本鬼(鱼由)
Ⅰ型毒腺细胞
再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海洋环境科学
双月刊
1007-6336
21-1168/X
大16开
1982-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12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3640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