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煤油-N205-P204-HCl组成的乳状液膜体系,在喷射提取柱内分别对L-苯丙氨酸及L-苯丙氨酸和L-天冬氨酸的混合溶液进行提取.实验结果表明,用1?000 mL乳状液对初始浓度为21.25 g/L的单一L-苯丙氨酸水溶液提取3次后,外相浓度降到0.95 g/L,内相最高浓度为126.10 g/L;对L-苯丙氨酸浓度为8.64 g/L的混合溶液提取两次后,外相L-苯丙氨酸浓度降至0.90 g/L,内相L-苯丙氨酸最高浓度为60.00 g/L;L-天冬氨酸的存在不影响L-苯丙氨酸的分离提取效率;每次操作溶胀均不超过26%,同时对喷射提取柱能有效减小溶胀发生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推荐文章
酶法拆分D,L-苯丙氨酸制备D-苯丙氨酸
D,L-苯丙氨酸
L-苯丙氨酸
D-苯丙氨酸
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
酶拆分
微波促L-苯丙氨酸消旋反应研究
L-苯丙氨酸
D-苯丙氨酸
消旋
微波辐射
过热效应
乳状液膜浓缩稀土(Ⅱ)
乳状液膜
稀土
浓缩
甲醇-水溶剂中L-苯丙氨酸结晶热力学
L-苯丙氨酸
溶解度
Apelblat方程
三元相图
介稳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用乳状液膜法分离浓缩L-苯丙氨酸
来源期刊 膜科学秘技术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乳状液膜 L-苯丙氨酸 L-天冬氨酸 分离 溶胀
年,卷(期) 2000,(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22
页数 5页 分类号 TQ028.8
字数 356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7-8924.2000.03.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吴山 齐齐哈尔医学院化学教研室 17 72 4.0 8.0
2 严忠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 9 54 4.0 7.0
3 吴子生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 19 196 7.0 1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47)
198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3(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5(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6(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7(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9(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0(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1(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3(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4(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5(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乳状液膜
L-苯丙氨酸
L-天冬氨酸
分离
溶胀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膜科学与技术
双月刊
1007-8924
62-1049/TB
大16开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9号
54-40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934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3144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