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认为,传者与受众的关系根本不是什么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的关系,而是同一传播活动中共生的两个主体;要准确理解受众,仅仅有文化批判眼光是不够的,还必须回到主体与主体的传播关系中亦即在"主体间性"中把握受众。受众研究的"类主体"思维的实质是把受众当做可资利用的"潜在消费者的聚合体"。哈贝马斯、霍尔等人在受众研究上的理论思维秘诀,不仅仅在于深刻的文化批判,更重要的是在主体间传播关系中重构了受众观念,树立了具有主体间性基础的传播价值理念。
推荐文章
建构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意义
主体
主体间性
理论
研究
论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
电视编辑
主体意识
受众意识
论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
广播电视编辑
主体意识
受众意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在主体间交往的意义上建构受众观念——兼评西方受众理论
来源期刊 新闻与传播评论 学科 社会科学
关键词 受众理论 主体间性 传播关系 传播主体 受众观 传播实践 文化批判 传播活动 主体性 类主体
年,卷(期) 2001,(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8-147
页数 10页 分类号 C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单波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84 581 12.0 2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5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受众理论
主体间性
传播关系
传播主体
受众观
传播实践
文化批判
传播活动
主体性
类主体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新闻与传播评论(辑刊)
年刊
16开
湖北省武汉市
20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29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215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