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不仅揭示了人的活动的前提,而且揭示了前提本身的否定方面,即"非人的"社会关系的存在,亦即人的实践活动的批判维度,从而实现了对抽象的"人"及其关系的彻底颠覆.而主体际交往观所规定的主体本质上是虚幻的.
推荐文章
建构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意义
主体
主体间性
理论
研究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马克思
交往
分工
市民社会
和谐社会
马克思自然观的多重向度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
自然观
实践
社会历史
生态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革命性意义——兼评"主体际"交往观
来源期刊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学科 哲学
关键词 马克思 交往 主体 主体际
年,卷(期) 2007,(6) 所属期刊栏目 理论探索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5,30
页数 3页 分类号 A81
字数 418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2095-1248.2007.06.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姜爱华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社科部 13 44 4.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马克思
交往
主体
主体际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双月刊
2095-1248
21-1576/V
大16开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37号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881
总下载数(次)
10
总被引数(次)
1193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