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利用稻米垩白率不同的6个粳稻品种,以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4配制15个杂交组合及部分反交组合,对杂种F1及F2稻米垩白率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米垩白率正反交F1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稻米垩白率除受细胞核基因的作用外还受细胞质基因的作用,以垩白率较低的品种作母本,其F1垩白率较低,部分组合还表现超亲优势;中亲值与F1、F2稻米垩白率平均值间以及F1与F2稻米垩白率平均值间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各组合F2均出现了超亲变异,其超亲变异既有偏向于低垩白率方向的组合,也有偏向于高垩白率方向的组合,在双亲垩白率差异小的组合中F2群体出现垩白率低于低亲的单株多;在大部分组合中垩白率与千粒重呈正相关,与单株产量既有呈正相关的组合,也有呈负相关的组合.
推荐文章
粳稻杂种后代稻米垩白率的配合力分析
粳稻
稻米垩白率
配合力
遗传
稻米垩白性状的研究进展
垩白
形成机制
基因定位
基因克隆
研究进展
龙眼杂交后代果实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龙眼
杂种后代
果实性状
遗传变异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粳稻杂种后代稻米垩白率的遗传变异研究
来源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粳稻 垩白率 杂种后代 遗传变异分析
年,卷(期) 200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3-128
页数 6页 分类号 S511.2+2|S5032
字数 286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5-9369.2001.02.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金正勋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71 1738 20.0 40.0
2 秋太权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15 839 10.0 15.0
3 孙艳丽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32 1072 14.0 32.0
4 金学泳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28 1087 14.0 2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粳稻
垩白率
杂种后代
遗传变异分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月刊
1005-9369
23-1391/S
大16开
哈尔滨市木材街59号
14-47
195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521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4413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