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通过对八角场气田煤系地层研究发现,岩石中的有机包裹体大部分都充填在石英颗粒内的溶蚀孔或溶蚀缝中,石英次生加大边极少见,构造裂缝中没有包裹体.有机包裹体大小一般小于5 μm,而且大多低于3 μm,其丰度一般低于5%,主要为气态烃+盐水溶液二相和气态烃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在100~120℃.自生伊利石形成年龄分布为111~118 Ma.香四段气藏的油气注入过程开始于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早白垩世形成了大量包裹体,晚白垩世-喜山期包裹体的形成逐渐停止,自生伊利石停止生长.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自生伊利石年龄的分布,晚白垩世-喜山期为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
推荐文章
新场气田须二气藏成藏机理深化研究
须二气藏
储层
非均质性
储集性
川中八角场气田须四段气藏排水采气实践与认识
四川盆地
八角场气田
须四段气藏
致密砂岩气藏
排水采气工艺
柱塞气举
应用效果
煤层气藏成藏过程研究
煤阶
煤成气
气藏
成藏过程
对比
研究
川中八角场构造大安寨段凝析气藏形成机制再认识
四川盆地
八角场构造
早侏罗世
气侵型凝析气藏
断裂
天然气驱动
石油富集
碳同位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八角场气田煤型气藏的成藏过程研究
来源期刊 煤田地质与勘探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气藏 均一温度 成藏
年,卷(期) 2002,(4) 所属期刊栏目 煤田地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13
页数 4页 分类号 P618.130.2
字数 368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02.04.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延斌 79 946 17.0 27.0
2 黄志龙 19 453 12.0 19.0
4 高岗 21 305 11.0 1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28)
二级引证文献  (6)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流体包裹体
气藏
均一温度
成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煤田地质与勘探
双月刊
1001-1986
61-1155/P
大16开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锦业一路82号
52-14
197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504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4228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