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沿北喜马拉雅(拉轨岗日山脉)分布一条变质-花岗岩带,其变质级别沿垂直于走向方向呈高低起伏变化,而不是单调递增或递减.花岗岩与围岩以和谐过渡为主,岩体不同部位的矿物、岩石成分均有相当程度的变化,熔融程度较低;而高喜马拉雅花岗岩是低共熔的结果.北喜马拉雅变质-花岗岩带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相比,从变质作用到岩浆活动均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认为,二者形成的构造环境相似,但时间上又有一定的差异.
推荐文章
移动音频APP"喜马拉雅FM"研究
有声读物
移动音频
喜马拉雅FM
喜马拉雅河流Sr同位素异常源岩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
海洋Sr同位素
喜马拉雅
河流Sr异常
源岩
喜马拉雅造山带地震活动及其相关地质灾害
喜马拉雅造山带
地震活动
构造意义
地质灾害
东喜马拉雅地区多孔菌区系和生态习性
多孔菌
真菌区系
多样性
生态习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北喜马拉雅变质作用和花岗岩研究及其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对比
来源期刊 地质通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北喜马拉雅 高喜马拉雅 变质作用 花岗岩 对比
年,卷(期) 2002,(7)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地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97-404
页数 8页 分类号 P588.34|P588.12+1
字数 799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2552.2002.07.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任留东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63 862 15.0 27.0
2 陈炳蔚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7 103 5.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44)
198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7(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08(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0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1(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4(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5(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北喜马拉雅
高喜马拉雅
变质作用
花岗岩
对比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通报
月刊
1671-2552
11-4648/P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通报》编辑部
2-767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630
总下载数(次)
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