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地球科学进展       
摘要:
通过对聂拉木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石榴子石带-十字石带-蓝晶石带-夕线石带倒转变质的研究,认为除夕线石带以外的其它变质带主要由固相变质反应形成.夕线石的出现并非蓝晶石或十字石带递增变质所致."倒转变质"不应包括所谓的夕线石带.实际上,夕线石化与深熔作用之后的溶液(或熔体)活动更为密切.时间顺序上应是递增变质作用及分带→深熔作用→夕线石化,夕线石的出现不是深熔作用的开始,而是深熔作用的结束.夕线石的形成主要与变形作用过程中黑云母和/或钾长石的分解及碱(土)金属组分的迁移有关,关键在于溶液(或熔体)组分沿裂隙迁移过程中发生的组分逐步沉淀,最早沉凝的Al、Si组分形成夕线石和石英,之后陆续有其它的组分的结晶;细夕线石粗粒化即进一步转化形成柱状夕线石的同时形成蠕英结构和斜长石生长边.夕线石化可能与深熔花岗(片麻)岩的上升过程有关.
推荐文章
喜马拉雅造山带地震活动及其相关地质灾害
喜马拉雅造山带
地震活动
构造意义
地质灾害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麻粒岩构造侵位过程中变质变形演化
变质变形
麻粒岩
构造侵位
造山带
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河流Sr同位素异常源岩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
海洋Sr同位素
喜马拉雅
河流Sr异常
源岩
北喜马拉雅变质作用和花岗岩研究及其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对比
北喜马拉雅
高喜马拉雅
变质作用
花岗岩
对比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高喜马拉雅变质岩"夕线石带"的地质意义
来源期刊 地球科学进展 学科
关键词 高喜马拉雅变质岩 聂拉木 夕线石化 形成机制
年,卷(期) 2004,(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15-721
页数 7页 分类号 P588.3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1-8166.2004.05.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任留东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63 862 15.0 27.0
2 陈炳蔚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7 103 5.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7)
共引文献  (9)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4)
197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7(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8(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9(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0(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高喜马拉雅变质岩
聂拉木
夕线石化
形成机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球科学进展
月刊
1001-8166
62-1091/P
大16开
1986-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318
总下载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