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1987~2001年在铜陵江段所进行的18次豚类生态考察,统计历年考察记录中,在成德洲-梅埂段(以下称大桥河段)工作的天数及观察到的白FDC1豚和长江江豚数量,分别计算其SPUE值(Sightings per unit of effort ,以头/d计).并于1989、2001年,在长江水位8.5m左右(吴淞高程)测定了大桥河段断面A、B、C、D的深度(m)及流速(m/s).根据汊道最大河宽(B)、转折角(α)、曲折率(S/L)、以及汊道宽长比(B/S)的变化,分析河道与沙洲的变动对白FDC1豚和长江江豚栖息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桥建成后,河段平面变形小,汊道分流比稳定,滩槽很少变动,流态稳定,水势复杂多样,仍具备豚类栖息活动必要的水文条件.但铜陵大桥对其上下河道、沙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近期和悦洲与成德洲附近的滩槽冲淤明显,汇、分流区主流摆动不确定,不能形成稳定的水区,导致成德洲附近的白FDC1豚和长江江豚活动次数明显减少.特别是白FDC1豚的活动路线中(太阳洲→梅埂)的羊山矶,历次考察中未观察到白FDC1豚.总而言之,白FDC1豚在大桥河段的SPUE值降低与其种群急剧下降是一致的,但在梅埂活动的次数下降不明显;长江江豚在局部水域(梅埂、横港)的SPUE值有上升趋势,这些现象可能与近期的河床演变及桥墩挑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