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张栻哲学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仁学,以<仁说>为代表.从胡宏问学以来,他一直关注、探索仁的问题.张栻仁学的发展和演变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从裒集旧编<希颜录>、编纂<洙泗言仁录>到修订<希颜录>为一段;其二是从争论观过知仁、以觉训仁、朱熹<仁说>到自作<仁说>为另一段.从<希颜录>起开始,至撰写<仁说>为止长达十四年之久,张栻一直开拓这个儒学核心观念,终于形成其独特的仁学思想.而且这一段时间是在张栻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前一时期,他广泛搜集儒家典籍当中有关仁的孔子言说和颜子言行,然后取舍选择,确定次第,加点北宋理学家和他自己的见解而成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者先了解"求仁之方",然后"自进于圣人之门墙".后一时期,以讨论与论辩形式来检讨湖湘诸儒和朱熹有关仁的言说与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仁学观点,以树立自己的仁学思想.本文集中讨论前一时期,即张栻早期仁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之历史过程及其意义.
推荐文章
论张栻的"德治"思想
德治
格君心之非
养民
刑罚为末
儒家仁学思想与中医医德
医德
仁学
儒学
初中思想品德闭卷考的策略
思想品德
闭卷
形势
策略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张栻早期仁学思想考
来源期刊 孔子研究 学科 哲学
关键词 张栻 仁学 早期仁学思想 为仁之方
年,卷(期) 2003,(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3-53
页数 11页 分类号 B244.99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苏铉盛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8)
共引文献  (7)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7(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0(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张栻
仁学
早期仁学思想
为仁之方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孔子研究
双月刊
1002-2627
37-1037/C
16开
山东省济南市舜耕路46号
24-76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06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1012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