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Prime & Bond NT、Single bond、Prompt L-Pop3种黏结剂的湿黏结通用性,为临床选择黏结剂提供依据.方法:暴露新鲜拔除的牛牙根牙本质,将上述3种黏结剂用湿黏结技术按照各自的操作要求进行黏结,标本进行抗微拉力强度(μTBS)测试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Prime & Bond NT在各组均能获得较好的黏结强度,但对于牙釉质黏结时,可出现微裂隙,作为通用型黏结剂3M Single Bond组的黏结强度最高,所形成的树脂突最长,可达50μm以上.Prompt L-Pop黏结强度最低,基本上没有形成树脂突,混合层薄;Prime & Bond NT、Single Bond与树脂、牙本质之间联结较为紧密,且均有明显的混合层.结论:第5代黏结剂仍是临床黏结剂的首选.
推荐文章
草酸铁溶液处理牙本质后黏结界面的超微形态
草酸铁溶液
全酸蚀黏结技术
黏结界面
扫描电镜
树脂
显微技术在牙本质树脂黏结界面研究中的应用
显微技术
混合层
牙本质树脂黏结界面
四种黏结剂对牙釉质和牙本质微拉伸黏结强度的比较
牙齿黏结剂
牙釉质
牙本质
黏结强度
冷热刺激对牙本质黏结剂拉伸强度的影响
固定义齿
冷热循环实验
拉伸黏结强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3种黏结剂对牙本质黏结强度及其黏结界面的形态学观察
来源期刊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黏结剂 混合层 树脂突 黏结强度
年,卷(期) 2003,(7)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85-387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83.1
字数 227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5-2593.2003.07.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倪龙兴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97 573 12.0 19.0
2 姜永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18 166 8.0 12.0
3 钟玉修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4 50 4.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6)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39)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8(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9(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0(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1(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4(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5(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黏结剂
混合层
树脂突
黏结强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月刊
1005-2593
61-1254/R
大16开
陕西西安长乐西路145号
52-128
199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889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27364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