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比较全酸蚀和自酸蚀黏结系统对牙颈部楔状缺损形成的黏结界面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选用6颗新鲜拔除的无龋人上颌前磨牙在颊侧颈部制备3mm X 3mm X 2mm人造楔状缺损.使用全酸蚀单瓶系统(single bond,SB),自酸蚀一步黏结系统(adper prompI-pop,AP)处理牙面,以罗丹明B异硫氰酸盐(rhodamine B isothiocyanate)为荧光素,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比较黏结界面的微观结构.结果 在全酸蚀和自酸蚀黏结剂形成的黏结界面上,两种黏结剂均有良好的渗透,没有发生黏结材料与黏结界面分离的情况.SB产生的树脂突较长、混合层较厚,均大于黏结剂AP.结论 SB与AP作用同类型的牙本质上,AP比SB形成的混合层薄,树脂突短.
推荐文章
酸蚀时间对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粘接界面形态的影响
牙本质粘接剂
显微镜检查,电子,扫描
酸蚀,牙
酸蚀时间
同向施压测定自酸蚀与全酸蚀粘接系统粘接强度
酸蚀,牙
牙科黏固剂
牙釉质
黏着性
G-BOND自酸蚀黏结系统用于楔状缺损修复53例临床效果观察
G-BOND自酸蚀黏接系统
全酸蚀黏接系统
楔状缺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全酸蚀与自酸蚀黏结系统对牙颈部楔状缺损黏结界面微观结构影响的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黏结 牙颈部楔状缺损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年,卷(期) 2009,(1)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7-48
页数 2页 分类号 R78
字数 167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4-1595.2009.01.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于旸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 4 27 3.0 4.0
2 王如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 44 175 8.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16)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2)
19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黏结
牙颈部楔状缺损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月刊
1674-1595
21-1561/R
16开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京南街9号五层
8-156
200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944
总下载数(次)
15
总被引数(次)
1553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