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塔吉克坳陷位于帕米尔以西和天山以南,是一个被基底冲断层围限的压性山间盆地,沉积了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其内部构造是典型的薄皮褶皱和冲断带。有文献可查的运动学资料表明,帕米尔挤入亚洲发生在印度与亚洲的新生成碰撞期间,已在该坳陷内被不同方式的变形所吸收,包括向西挤出、与N-S向褶皱-冲断带扭动相结合的地层增厚以及逆时针旋转等。通过重建该坳陷变形前的形态,可以分析并量化这些不同的变形过程。但逆冲、扭动和断块旋转的同时出现说明存在非平面变形作用,因此仅采用平衡剖面技术不能正确复原。为此我们开发出了一种数值方法,可用于非平面压性构造地区的地层面复原。在平面图上变形地区表现为一种断层围限断块的镶嵌组合,而有关断块在断层上有相互叠合。分别对各断块进行消褶皱处理,然后采用数值方法,通过叠合的最小二乘方最小化而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同时得出了围绕垂向轴的有限水平平移和旋转场。为了分析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碰撞之后的地层变形,我们复原了新生界底部的一个地层面。首先,为了测试该数值方法,我们对一幅以前已用单纯的手工方法复原的图件重新进行了复原。第二幅图件是利用新获取的地下数据绘制的,它的复原出现了不一致的几何形态:在复原后的图件上依然存在无法缩小的叠合和间隔。在对这些不一致性进行修正之后,此图件的复原得出了该坳陷的复杂变形模式。单个逆冲击围绕垂向轴发生了逆时针旋转,从西向东旋转幅度逐渐增大,在帕米尔附近达到最大值40°。在该坳陷中部,水平缩短量为150km(35%),而在帕米尔和天山之间的东北部地区,缩短量高达240km(85%)。在N—S走向的断层上,平衡剖面通常无法表现的走滑运动伴有逆冲作用。单独的古地磁�
推荐文章
东海陆架盆地台北坳陷前第三系油气地质特征
东海陆架盆地
台北坳陷
闽浙隆起
前第三系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陡岸沉积模式
济阳坳陷
断陷湖盆
陡岸沉积模式
断蚀陡岸沉积模式
间歇陡岸沉积模式
持续陡岸沉积模式
济阳坳陷第三系油藏含油高度定量预测
地层油藏
含油高度
主控因素
定量预测
济阳坳陷
最小二乘方图像复原方法的改进
图像复原
约束最小二乘方
退化模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亚塔吉克坳陷第三系冲断席平面图的最小二乘方复原
来源期刊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坳陷 断块 褶皱 平衡剖面 断层 图件 第三系 冲断带 地层 东北部地区
年,卷(期) 2004,(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9-92
页数 24页 分类号 TE121.1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坳陷
断块
褶皱
平衡剖面
断层
图件
第三系
冲断带
地层
东北部地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双月刊
北京学院路31号
出版文献量(篇)
649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