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利用钢圈法测定蚯蚓体腔液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抑制作用,并利用微量平板稀释法测定蚯蚓体腔液对绿浓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如下:蚯蚓体腔液对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没有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浓度为0.1 g/ml时绿脓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53cm;蚯蚓体腔液对绿脓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6.25 mg/mL.体腔液用85%的硫酸铵沉淀、截留分子量为10 kDa和1 kDa的超滤膜进行超滤,得到分子量分别为大于10 kDa、1kDa~10 kDa、小于1 kDa的三种组分ECP1、ECP2、ECP3.用钢圈法测定了ECP1、ECP2、ECP3对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其中ECP3的抑菌作用最强,ECP1、ECP2和ECP3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7.68 mm、11.44 mm和16.8mm.ECP3对绿脓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018mg/mL.
推荐文章
清热药体外抗菌作用的文献再评价
清热药
抗菌作用
文献再评价
利他唑酮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利他唑酮(LT-01)
恶唑烷酮类化合物
体外抗菌活性
耐药菌
头孢卡品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头孢卡品
体外
抗菌活性
阿扑西林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阿扑西林
体外抗菌活性
药效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蚯蚓体腔液及粗组分体外抗菌特性
来源期刊 家畜生态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蚯蚓 体腔液 粗组分 抗菌作用
年,卷(期) 2004,(4) 所属期刊栏目 科学试验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1-54
页数 4页 分类号 S811.5
字数 405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1182.2004.04.01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孙振钧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107 3487 26.0 57.0
2 刘艳琴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22 2.0 2.0
6 王东辉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16 151 6.0 1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1)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51)
二级引证文献  (41)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8(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2(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4(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6(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9(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20(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蚯蚓
体腔液
粗组分
抗菌作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家畜生态学报
月刊
1673-1182
61-1433/S
16开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988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22521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