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于临床常规开展的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PFig)测定方法,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Fig含量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建立PFig测定方法,用超声波破碎血小板(Plt);观察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9例对照组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含量,采用抗人血小板表面颗粒膜蛋白质140(GMP-140)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放射免疫法测定血小板活化状态.结果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0~1.50μg/ml(106plt)血小板,检测下限0.05μg/ml;批内CV9.68%~11.06%;批间CV11.97%~13.94%.急性脑梗死患者PFig、GMP-140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Fig含量与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关,r=0.87.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PFig比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建立的方法可靠,适合于临床常规开展.PFig含量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复发有密切关系,测定PFig为临床判断病情提供了特异、灵敏的指标.
推荐文章
纤维蛋白原B β318~320 KGD基序与血小板功能的关系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 血小板糖蛋白GP Ⅱb-Ⅲa复合物
胃癌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病理分期的关系
胃癌
血小板增多症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病理分期
纤维蛋白原对肝移植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肝移植
纤维蛋白原
凝血功能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ELISA测定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的临床价值
来源期刊 临床检验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脑梗死
年,卷(期) 2004,(2)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9-102
页数 4页 分类号 R446.61
字数 347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764X.2004.02.00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吴惠毅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40 205 9.0 12.0
2 杨晋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45 210 9.0 12.0
3 赵绍林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34 147 7.0 9.0
4 姜建东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21 144 8.0 11.0
5 陶爱华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13 65 4.0 7.0
6 杨新玲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20 91 5.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脑梗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临床检验杂志
月刊
1001-764X
32-1204/R
大16开
南京市中央路42号
28-104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950
总下载数(次)
22
总被引数(次)
39539
论文1v1指导